近期,多位芯片代理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全球半导体缺货行情下,更多假芯片开始在电子领域流通。这将给更多的电子产品带来质量风险,损害整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利益。
一位芯片代理商对记者表示,这种非法元器件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企业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芯片,去除旧芯片上的证据,进行清洁包装,并以更低价格将“二手货”卖给下游;另一种是,将正规制造产线上的残次晶圆进行封装,然后以次充好卖给下游。和真品相比,假芯片性能、可靠性、保质期限通常是不足的。
该人士称,“假冒或翻新的元器件一直流通在电子领域,其生产和销售,甚至形成了一条造假的流水线,但变化在于,情况在今年以来愈发严重,原先偷偷摸摸的造假行为也变得高调”,这已经反映在价格上,原先二手芯片价格只有市价的50%,如今价格正在上涨,甚至和市场价持平。
源于供应失衡
这类芯片主要流通于消费电子。与汽车、工业不同,一些消费电子的整机厂商并不对芯片及其供应商进行长期的验证和测试。在一些利润较低、对芯片性能和工艺的要求较低的产品中,或是更新换代较快的产品中,都容易流通假芯片。
真假芯片性能差异很大,以次充好的芯片在性能指标和正品有差异,而二手芯片的质量保证期比正品更短。如果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且不处于极端的使用条件,并不容易暴露出问题。
而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和成本则会转嫁给整机厂商和消费者。一直以来,中国芯片长期依赖进口,国外原厂产出的芯片,要经海关、分销商、贸易商、配套商多个环节,最终流向整机厂商。大部分中小型厂商无法向原厂采购,只能选择第三方分销商,他们是假芯片的最大买家。另外半导体是周期性行业,元器件本身存在阶段性的供应失衡。
当前缺芯行情,大面积的供应链处于失衡状态,多种元器件出现短缺,而中国有着几乎全球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集散地,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商家,每天进行数以万计的电子垃圾的拆解。这些都给假芯片提供了市场机会,它们大部分在国内流转,有的还流通至海外供应链。
依法治理的阻力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股权合伙人朱逸聪表示,法律上看,作为一种非法元器件,重新包装的芯片属于假冒注册商标产品,以次充好的芯片属于伪劣产品,销售两者都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
朱逸聪表示,对于卖方,两种情况都存在法律风险。将二手芯片重新包装销售,在行事和民事方面存在法律风险,并存在承担行政处罚的可能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责令芯片代理商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相关制造工具,对于违法经营额在五万以上的,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或者不足五万元的,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朱逸聪表示,将残次晶圆以次充好的行为,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具体量刑规定,只要销售金额在五万以上,至少要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高达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在民事和行政方面,该行为也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是,上述代理商人士表示,买方起诉追责的情况并不常见,背后有很多阻力。比如,对晶圆“以次充好“的鉴定很模糊,需要专业机构来评判。同时,芯片的渠道企业比较散乱,这种卖方公司通常没有正规组织、甚至是空壳公司,一直告下去对买方不利。
该人士称,另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买家因缺货、降低成本,对非法芯片采取默许态度,故意将真假货混在一起使用。因为即便被精心包装,芯片的性能指标仍然是可测的,采购方有能力识别出来。这也是造假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原因,而最终用户和消费者不得不承担了所有风险。